华皖财经网欢迎您!
华皖财经网>家居>正文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2019-09-07 14:59:43 来源: 阅读:1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有些相遇是注定的,有些聚合是奇妙的。能成为一家人,是前生的缘分;家,也不只是柴米油盐酱醋茶;家人,似寒冬里的暖阳、沙漠中的清泉。

《我们仨》是中国著名作家杨绛先生的作品,出版于2003年,记录了中国学者家庭的朴素生活。

1911年7月17日,杨绛出生于北京。民国时期,中国涌现出很多的才女。杨绛算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了。

21岁来到清华大学借读,27岁回国后,历任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教授、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。42岁,任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研究员。

杨绛精通英语、法语、西班牙语,她翻译的《唐·吉诃德》,被认为是最优秀的版本;她早年创作的《称心如意》,连续60多年被搬上话剧舞台,深受大家喜爱。

很多人认识杨绛,是通过杨绛的作品;很多人喜欢杨绛,则是看到了她作品后面,藏着的灵魂。内敛不张扬,简单而不贫乏。

《我们仨》用最朴素、简单的笔触,勾勒出最细腻的生活片段。在不见阴晴的遣词造句中,藏着对家人的思念,和对生活的感悟。一经出版,深受好评,再版达100万册。

杨绛在《我们仨》这本书中提到:我们这个家,很朴素;我们三个人,很单纯。我们于是无求,与人无争,只求相聚在一起,相守在一起,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。碰到困难,我们一同承担,困难就不复困难;我们相伴相助,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,都能变得甜润。我们稍有一点快乐,也会变得非常快乐

这也正是我们仨最朴素、单纯的愿景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01 家人相聚相守,困难便都不是困难

1935年7月,24岁的杨绛和25岁的钱钟书婚后,共赴英、法留学。置身异乡,没有父母的庇荫,他们对未来也逃不过战战兢兢。

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,将人类需求分为:生理、安全、社交、尊重和自我实现。其中,生理需求摆在第一位。也就是说,要活下去,就要解决吃穿住行的问题。

这对普通人家来说,吃穿住行根本不是问题,但是对于杨绛和钱钟书来说,却是难事。他们二人从小都是“十指不沾阳春水。”的少爷、小姐,此番来到异国他乡,要从头学起,能不难吗?

他们也是掂量过自己的,所以,初到牛津,他们在老金家做房客。老金家提供三餐,也管收拾屋子,类似现在的酒店服务。但是,考虑到时间成本,以及饮食习惯不同等问题,他们做了个重大的决定,那就是“自理生活”。

自理生活的第一步,要学会采买食材。这个倒不难,新家附近有个食品杂货店,一切日用食品都可以买到。只需去店里挑选,然后每天都会有小男孩送货上门。

因为是常客,所以老板也很实在,不新鲜的、不好的,不会卖给他们,省去了他们挑货的麻烦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然后,就是真刀真枪的做饭了。杨绛和钱钟书分工明确,虽然共同研究做饭,但也各司其职。

比如,之前同学教会了钱钟书如何做茶,于是每天早上,钱钟书都会泡杯浓浓的新茶。午餐则是杨绛做主厨,钱钟书打下手。

有一次,钱钟书想吃红烧肉,他们咨询了身边的朋友、同学后,便开始了尝试。朋友们其实也并不内行,但又没地方去问度娘,于是他们两个第一次把红烧肉煮成了犟肉。

两个学霸没想到的是,竟然被一盘红烧肉难倒了。杨绛“痛定思痛”,下定决心,一定要让钟书吃上肉。

她回想了下母亲熬酱时,用的都是“文火”。这才惊醒,上次败在了火候上。于是将强火改成了文火,香喷喷的红烧肉就出炉了。

红烧肉的经历,给了他们很大的启发,从此一通百通,什么肉都难不倒他们了。

杨绛说,“自理伙食是冒险、吃上红烧肉也是冒险。”

既是“冒险”,就多少有些可怕的戏份,这些从未尝试过的“冒险”,有钱钟书陪着杨绛,便没那么可怕了。

生理需求不光是喂饱肚子,还要熬过病痛。珍珠港事件后,他们在上海的日子,也越来越艰苦。但贫困往往与疾病交好。

1947年,钱媛被查出“骨结核”,用大夫的话说,“难愈”。钱媛噙着泪水,对杨绛说:“我要害死你们了。”

钱媛虽从小身体不好,却都是些水土不服的小病,这次的“骨结核”确实吓到杨绛了,但她又不能表现得太着急。只是按照医生的嘱托,细心照料。让她卧床休息,并补充维生素A、D。

也许是上天的眷顾,想要我们仨聚的时间久一点。十个月后,钱媛奇迹般的痊愈了。杨绛心里的石头虽落了地,自己却也病了。

活着,不是一件轻松的事,势必会遇到很多的困难。困难来时,犹如山倒。它是最没有眼力见儿的,专挑你焦头烂额时候,给你添堵。

如你只是一个人,那困难能把你压死;如果你身边有家人陪伴,那至少有人帮你分担了50%。一个人走路很难,有家人在旁,就会轻松许多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02 家人相聚相守,一点快乐会变成大快乐

在没有网络段子、也没有手游的年代,我们仨是如何在生活中,找到乐子的呢?只要我们仨聚在一起,生活中处处都是段子,处处充满乐趣。

1935年,初到牛津的他们,最喜欢的就是饭后出门走。俗话说,“饭后走一走,能活九十九。”杨绛夫妻二人出门走,可不光是为了长寿,他们更多的是为了“探险”。

既然是“探险”,就得挑没走过的路走、看没看过的风景。为了增添趣味性,他们还习惯用“福尔摩斯”探案的视角,仔细观察所遇之人的外貌、服装、举止等方面,两个比赛猜测这个人可能的职业和身份。

这虽说是游戏,其实很锻炼观察力和分析能力。女儿钱媛出生后,也乐此不疲地加入了这个游戏的群聊中。

一次,钱钟书带着妻子和女儿下馆子。落座后,钱媛和钱钟书这对父女俩,就开始拉长了耳朵、放亮了眼睛,“看”隔壁桌的“好戏”。

钱钟书虽有近视,但是耳朵却很灵;钱媛则是耳聪目明,两个人总是能从隔壁桌的对话中,读出些乐趣和人物关系。

比如:“这桌的两个人正在吵架”“刚刚那个跑过来的男人,就是他们吵架的题目”等等。其实,学霸调皮起来,也是很接地气儿的。

和钱钟书、钱媛在一起的杨绛,从来都不缺生活中的乐趣,即便没有乐趣,他们也会自己创造乐趣。

在牛津的时候,杨绛和钱钟书玩着学做饭,每次一吃饱,钱钟书就开心得像个孩子。然后,这个淘气的孩子,就浓墨一蘸、毛笔一挥,给杨绛开了个花脸。再之后,就是两个人笑成了一团。

我们仨还喜欢收集“石子”。这“石子”可不是普通的石头。它是用来记录家居琐碎事的简笔画。每次全家聚到一起时,我们仨就把各自的“石子”拿出来把玩、欣赏。

即便是生活里,小到不能再小的鸡毛蒜皮,在精心的记录下,也灵动和好笑了起来。

很多人觉得生活就是一地鸡毛,再深再厚的情感,也会被吃喝拉撒淹没了。逐渐地,幸福、甜蜜的脸儿,就变成了一张张愁眉、怒目的苦脸。

说是生活改变了我们,不如说是看法影响了心境。我们仨把彼此的陪伴,当作是上天的礼物,心情自然处处充满阳光。于是,见山胜似山,见水胜似水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03 杨绛的语言风格,朴素却饱含深意

《我们仨》以杨绛先生的梦境开篇,走笔自在、朴实,却惊天地泣鬼神。在杨绛先生的众多作品中,很少看到浮华、奢靡的辞藻。

她不喜用矫揉造作的词语,无病呻吟;也不喜用一本正经的调调,慷慨激昂。在书中,杨绛所用的语言虽然朴素、单纯,却刚劲有力,饱含对人生的感悟。下面这三句话背后的意思,你读懂了吗?

·我们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离,又好像是骄傲了。我们年轻不谙世故,但是最谙世故、最会做人的同样也遭非议。

我们仨都嗜书,满腹经纶的人,难免给人“目中无人”的错觉。但懂的人,不必解释;不懂的人,解释也没有。所以,我们仨对于不相投的人和事,不喜争论。所以,才会和不懂他们的人保持距离。

这本没什么不对,但就是有很多人,喜欢歪曲解读。不论你是多不谙世事的年轻人,还是左右逢源的王熙凤,都无法让所有人满意。因为人们只能看到,他想看到的东西。

我们仨在这一点上,活的很通透。特别是杨绛,她深知“委屈”自己,“讨好”他人,对结果不会有任何改变,于是放心做自己。

对比现在的人,那些在职场上说尽好话,做尽好事,扮演和事佬的同事,到最后还是会落个“墙头草”的名号。白白浪费了那么多的唾沫和心思,也未必能让所有人都买账。

与其为了别人去学“世故”,不如在不违反公序良俗的基础上,一切从心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·我没有意识到,悲苦能任情啼哭,还有钟书百般劝慰,我那时候是多么幸福。

杨绛刚升格做妈妈不久,就传来了杨绛母亲去世的噩耗。她整天以泪洗面,哭的眼圈红肿。

“喜怒哀乐”是人最基本的情感,难过就流眼泪,这件事普通却也奢侈。很多时候,人最大的悲哀,是眼泪明明在眼眶打转,却偏偏要故作没事;人最难的阶段,是你嚎啕大哭时,身旁没有可以依靠的肩膀。

1997年,钱媛重病去世。为了不刺激缠绕病榻的钱钟书,杨绛一个人默默咽下了悲伤,强掩欢笑。

1998年,钱钟书也走了。我们仨从此只剩杨绛一个人,而此时的杨绛即便难过,身边也再没有丈夫和女儿的劝慰。遗憾的是,我们仨只能做减法,幸运的是,我们仨曾经留下了一辈子的回忆。

“世间好物不坚牢,彩云易散玻璃脆。”

生活里,也许你也曾厌倦过爱人的面孔,也许你也曾有过“掐”死孩子的冲动。

但这些瞬间,远没有他们带给你的温暖和快乐多。珍惜你现在的日子吧,珍惜你身边的人吧,年龄虽然一直在增加,成员却一直在减少。且行且珍惜。

·我们读书,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。我们使用绳子,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。坐冷板凳的书呆子,待人不妨像读书般读。

有些人之所以会被冷遇,是因为他没看透一个道理。

他总是不自觉地把自己置于“高位”。就像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审判长,居高临下地藐视着来往的路人。

这种轻蔑的视角,只能看到对方的“弱点”,甚至为了看到“弱点”,鸡蛋里挑骨头。这种负面的磁场传递给对方后,对方难免不快。

可是,如果你换一种角度看,就不同了。比如,你可以把人当成一本书来读。因为一本书无论多糟糕,人们总是能发现它的闪光点。

并不是只有HR才能看到别人的闪光点,只要你愿意,你也可以不必揪着别人的“弱点”不放。当对方感受到你送来的善意,又怎么会与你横眉冷对,送你坐冷板凳呢?

生活中,为人处世也是一样。常能看到别人优点的人,自然也会得到别人的善意;总是揪着别人“弱点”的人,最后败光了路人缘,也是无可奈何的事。

杨绛的作品,遣词琢句虽朴素、单纯,但是三言两语间,却让你明白了做人的道理。像一杯清茶,喝过后,回味无穷。这也是大众点赞、作品传世的原因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04 时代背景下,我们仨不忘初心

《我们仨》这本书记录了,1935年~1998年期间杨绛一家的故事。这段时期,正逢新中国建立前后。

长期的封建统治及挥霍下,中国的经济已经落后了西方国家一大截。百姓生活艰苦、思想也落后西方国家。

贫穷如摧枯拉朽般毁人心智,让人失去原则和判断,甚至为了五斗米折腰。但是,凡事也有例外,就比如我们仨。

钱钟书听说清华大学下了聘书,于是辞去了蓝田大学的工作,回家等信。盼星星盼月亮,等到花儿都谢了,也没等到清华大学的聘书。虽然后面真来了,但看的通透的钱钟书也拒绝了。

当然这也是后话,眼下两头都没着落,钱钟书这是要“无业了”。他心有戚戚然,于是就向好友求职。好友陈麟瑞希望他去顶替别人,这个人本身就没有路人缘,大家也都对他没什么好感。

可是,钱钟书却说,“我断然不可去夺取别人的职位。”即便为了生计,也绝不夺取别人的职位。这不仅是钱钟书坚守的底线,也是杨绛通过《我们仨》,想要传递的做人原则。

你有没有发现,思想落后的人,总希望成为引领“新思潮”的先进分子。以前是这样,现在还是这样。

60、70年代,多的是用大字报揭发、打击同胞的现象。因为思想落后,就想着以侮辱同胞,来显示自己的“思想独立”。

“文革”时期,杨绛和钱钟书被群众“揭发”,打上了“牛鬼蛇神”的标签。存款冻结,生活费只有若干元,日子吃紧。他们没反抗,也没抱怨,只利用这段时间,潜心读书,1年后终于走出了“牛棚”。

在时代的大背景下,我们仨是渺小的,有很多无可奈何的事情。但,我们仨却始终能不忘初心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对比现在的人,日子虽变好了,心却也浮躁了。

我们应该跟他们学会宠辱不惊。风生水起时,不骄不躁;落入低谷中,不气不馁。永远都是保持一颗朴素的心,“单纯”地看待周遭的人事物。

我们应该跟他们一样热爱读书。无论生活过得多么艰难,日子多么窘迫,除了我们仨彼此的陪伴,就是书的相伴了。读书,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懂得多,而是为了看人更客观、看事更独到。

我们应该也是用行动爱国。作为中国人,就该热爱自己的国家。但是,很多人的热爱,只停留在朋友圈或是嘴上。真到了事上,往往缺乏行动力。

在爱国这件事上,我们仨确实值得所有中国人学习。他们从不唱高调,但却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候,毅然回国,用中国文字,传承经典、传递文化。

杨绛生前受访时曾说,“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,认为爱国是政客的口号。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国心是两回事。我们爱中国的文化,我们是文化人。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,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。”

“......中国已有几千年的文化传统,中国文化不比任何西方文化差。出国留学可以学习人家的技术,但不能丢了文化根基。我十分爱我们的文字,几千年中国的统一靠的就是汉字。”

感谢杨绛、钱钟书、钱媛作为中国文化人,一生都在用行动爱国。感谢他们为中国文化传承的付出。

也许,我们仨并不是最能呼朋引伴的;也许,我们仨最不谙世故。

正如,杨绛自己所说,“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,到最后才知道:世界是自己的,与他人毫无关系。”

是的,我们没必要得到别人的认可,我们的家也不在乎别人的评价。我们仨,最朴素、最单纯的一家人;我们仨,相守相依,困难便不再是困难、平淡中便处处充满乐趣。《我们仨》值得你好好品读。

再读《我们仨》:我们都中了我们仨的毒


本文为企业推广,本网站不做任何建议,仅提供参考,作为信息展示!

推荐阅读:叶紫

网友评论
请登录后进行评论| 0条评论

请文明发言,还可以输入140

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,请等候审核

小提示: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,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

回到首页 回到顶部
华皖财经网 关于我们| 联系我们| 招聘信息| 老版地图| 网站地图
免责声明:华皖财经网所有文字、图片、视频、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,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,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。相关作品的原创性、文中陈述文字以及内容数据庞杂本站无法一一核实,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,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删除!
Copyright © 2012-2019 http://www.wancjw.cn, All rights 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