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张大红
来源:Vista看天下(ID:vistaweek)
夏天是观剧的好时节。
就在前两天,还有博主真诚发问:在你心里,值得反复重温、一看再看的剧有那些?
评论区提名最多的几部,不用说你大概也能猜到——
《武林外传》《还珠格格》《家有儿女》《亮剑》《甄嬛传》……
嘿,谁把电视台暑期档排班表给摆出来了?
陈年老剧凭什么这么火
这届年轻人沉迷于看老剧,也不算是新闻了。
国内的《少年包青天》《铁齿铜牙纪晓岚》《上错花轿嫁对郎》,国外的《老友记》《老爸老妈罗曼史》《东京爱情故事》《悠长假期》《我叫金三顺》《搞笑一家人》……单拎出来哪一部都有不少死忠粉丝。
就拿荣膺“如果余生只能看一部剧那就看它”的《武林外传》来说吧。
对于相当一部分90后来说,它是下饭的最佳选择。
即使面对红烧胖大海、酥炸小黄瓜、鱼线饺子这些黑暗料理,不少吃货还是会暗自思忖哪几道其实“我可以”。
试问,谁看了老邢的鸡腿能不心动呢
临睡前,它是安眠曲,不听的话睡不着。
面对不想干又不得不干的家务时,它还能充当有声小说,让你像欠了二十年债的郭芙蓉一样情绪稳定地干活……
时过境迁,老剧们依然这么“火”,至少有三个原因。
首先,剧情足够熟悉,不管你从哪集开始看都能无缝对接,毫无压力。
可即便是对剧情了然于心,听见上句恨不得能接下句,足够的戏剧张力和演员的表现力还是让你保持期待,让脑中和眼前的画面逐渐合二为一。
年轻人开始变老的一个标志,就是记忆出现障碍。
上一秒想干的事撂爪就忘,但十年前谁抢了我一颗糖,还记得清清楚楚。
重温老剧也是一样,人们不光是在看剧,更是在怀念从前的年少时光。
前两天,微博上#那些年错过的大结局# 还引起了集体回忆。那些年因为老师拖堂/家里停电/被派去倒垃圾而错过的大结局,年轻人们回想起当时的情景,还能记得清清楚楚。
所以,看老剧就像坐时光机。小编至今记得2006年那个除夕,全家人都在奶奶家客厅里看春晚,我自己在卧室看《武林外传》大结局。
最后,经典老剧之所以经典,就在于它们是常看常新的,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,不断焕发新的内涵。
有一些桥段,当时看的时候没觉得有什么,日后却总能发现不一样的东西。
老剧的生命力委实不可小觑。
就在前几天,沙雕网友们还合力把“甄嬛传弹幕”拱上了热搜。
播出八年后,《甄嬛传》已经被爱好者们发展成一门“甄学”,人们津津乐道的早已不再是“臣妾做不到啊”“贱人就是矫情”那些老梗了。
当然,它们出现的地方也成了打卡胜地↓
“甄学”的最新研究成果有,张廷玉大人长得像话梅——
太妃长得像蔡国庆——
原先是华妃侍女,发型和声音都像米老鼠的“吱答应”颂芝,应该赐住米奇妙妙屋——
复读机齐妃和毒舌雍正的相处模式,也成了观众们新晋的萌点。
一个只会不停地说:“三阿哥又双叒叕长高了。”
另一个的金句则是:“粉色娇嫩,你如今几岁了?”
此外,还有用“说都不会话了”式的错位感莫名戳中笑点的“翠嘴,打烂她的果”和“她吸了推娘娘”——
这才是原版台词
塑料姐妹花实锤之“眉姐姐都这样了,甄嬛还在一边抱着腿练瑜伽”。
跟这些眼神贼好、脑洞贼大的当代列文虎克们相比,华妃下线转世成樊胜美的梗,都显得不算什么了。
“搞不懂现在的流行”
这些沉迷于老剧的年轻人,同时也或主动、或被动地屏蔽了时下热门的流行文化。当年那些时代的弄潮儿,渐渐成了不知道最近流行啥的“老年人”。
好在如今热门剧的剧情都住进热搜了,靠着刷微博和娱乐八卦公众号,90后们倒也能假装融入,不露破绽地跟人聊天。
他们是千禧世代潜伏在9012年的卧底。
不追星的人,很可能时下最火的小鲜肉一个也不认识,甄嬛哪集回的宫倒是一清二楚。
这种情况其实并不罕见。
有人在微博上统计“到目前为止,还没看过XXX和XXX(均为当下热门剧集)的举个手。”
结果评论区出没了一大群今年啥剧都没追的网友,要么没时间,要么没会员,理由确实也挺充分的……
一把年纪还坚持追星的90后,总算是在同龄人中走在时尚前沿的那批了,但即便是他们,也有苦恼的时刻:
为爱豆的数字专辑冲销量一下买了100张,想着其他的可以转赠朋友,结果发现白送都没人听……
那他们平时都听啥?
答案是:还在听十年之前的歌。
想当初,90后摆弄着以练英语听力名义买的复读机读磁带,连A面是哪几首,B面是哪几首都记得清清楚楚——
现如今,听歌越来越方便了,耳机都没有线了。但各大音乐app里排行榜靠前的新歌,不是“知道歌手但歌没听过”,就是“歌名挺熟悉,但唱歌的这是谁”?
再看看自己的歌单,跟十年前听的那些基本没啥区别。
让人不禁感慨“以前总嫌弃KTV新歌更新太慢,现在真的只会唱‘怀旧金曲’”了。
如果你也有相同的感受,不用担心,你并不是一个人。
毕竟,在版权到期之前,网易云音乐上评论数量最多的是《晴天》,一首发布于2003年的歌曲。
但即便心理上有被时代抛弃的感觉,90后也有自己对抗流行的方式。
今年年初,新版《倚天屠龙记》播出。不少人只看了网络上流传的几位主演的合影照片,就嘲讽他们长得几乎一样,根本没法(也懒得去)分清谁是谁。
但也有不少人一经提醒才想起来,好像是有日子没看《倚天屠龙记》了哦?于是,转头就把苏有朋版《倚天屠龙记》送上了播放量前十。
“我能想到最叛逆的事,就是在人人都追新剧的时候重温老剧。”
这届年轻人,在娱乐方式上拒绝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。
一代不如一代?
不得不说,那些人人怀念的老剧,除了本身质量过硬,也有那么几分时代滤镜在里面。
这种时代滤镜,不但体现在给口碑良好的作品或创作人“封神”,也体现在给当时不被看好的作品“平反”。
比如自带鬼畜特效的《西游记后传》,近年来的评分就在不断爬升。
人们带着回顾童年阴影的心理去看,却发现这部剧的剧本极其有想象力,深得《西游记》原著真味,是被严重低估了的神作。
就连公认的雷剧,至少也因演员表演足够卖力、表情足够夸张,贡献了不少梗和表情包。
而这几年的新作再好,却似乎总是差了那么一点儿。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欠缺,也让它们距离“神剧”还有一步之遥。
正如科幻作家@宝树 化用“科技三定律”的梗,总结出的“流行文化三定律”:
1 大多数我出生时已经有的流行文化都是陈旧老土不值一提的。
2 大多数我10-30岁之间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无法复制的经典。
3 大多数在我30岁之后诞生的流行文化都是愚蠢肤浅、幼稚可笑的。
人们总是容易觉得自己年轻的时候(我是说更年轻的时候)接触的东西才是最好的,这可能也是一种雏鸟效应。
就比如,有的年轻人会觉得,“10年前的剧是好,但是跟20年前一比,就不够瞧了”。
也有人发现,即使喜欢着同一个偶像,入坑的早晚也决定了口味偏好的不同 。
关于周杰伦作品的分水岭是哪张专辑,有人觉得是《十二新作》,也有人觉得是《惊叹号》,甚至《魔杰座》……
一言以蔽之,那就是:在我青春年少时,他是无与伦比的周董;而当我长大了,他发的那些新歌我也越来越get不到了。
也难怪90后听见小朋友说“我也喜欢周杰伦!《等你下课》好好听”的时候,恨不能苦口婆心地跟人家安利:听听《安静》《星晴》《夜曲》《简单爱》《七里香》《东风破》《半岛铁盒》吧!求求了!
更大的审美差距,往往出现在代际之间。
90后回忆起动画片《西游记》里的白月光,随时随地都能高歌一曲“猴哥猴哥你真了不得”——
这款猴哥在父辈的眼中则是:这啥玩意儿?比得上《大闹天宫》吗?
本文为企业推广,本网站不做任何建议,仅提供参考,作为信息展示!
推荐阅读:旗龙
网友评论
请登录后进行评论|
0条评论
请文明发言,还可以输入140字
您的评论已经发表成功,请等候审核
小提示:您要为您发表的言论后果负责,请各位遵守法纪注意语言文明